行業資訊
光伏業產能過剩:如何認識?怎樣化解?
2016-12-08
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。多年來光伏行業也一直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,嚴重影響和制約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。因此,有必要深入分析、正確認識并有效應對光伏產業過剩問題,以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。
市場放緩 問題凸顯
2008年—2009年,受多晶硅行業暴利驅使,盲目建設加碼,導致多晶硅規劃產能遠遠高于實際市場需求,多晶硅市場價格也出現劇烈下滑,從最高400美元/kg下降至2009年的40美元/kg,國家也將多晶硅產業列為過剩產業進行宏觀調控。
2009年—2011年,在全球光伏市場特別是歐洲光伏市場的拉動下,我國光伏產能進一步快速擴張,但由于市場增速維持在70%以上,產業供需失衡矛盾尚未凸顯。進入2012年,全球光伏新增市場增長率僅為6%,全球多晶硅產能超過40萬噸,而實際產量和需求量僅為23.6萬噸和23萬噸,遠低于產能水平。受其影響,2012年我國90%的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。2011年統計的我國光伏企業為262家,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。即便如此,2012年我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能也達45GW,是2009年的700%。在市場突然放緩的情況下,產能過剩問題集中爆發,產品價格大幅下滑,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,企業生產經營困難。
來自中國光伏協會2015年度報告的數據,清晰地顯示出我國在多晶硅、硅片、電池、組件領域的產能過剩狀態。
深析原因 辯證把握
我國將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25%的行業界定為產能過剩行業,數據顯示,光伏行業2015年的產能利用率只有60%左右。市場經濟條件下,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,然而現階段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超出正常的市場承受范圍,將對經濟增長和平穩運行造成嚴重影響。
我國光伏產能之所以增長較快,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:
追求GDP增長。光伏產業投入大、用工多,既能創造GDP,又能帶動就業,很受地方政府青睞。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將光伏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,為光伏企業提供包括土地、貸款、融資等在內的優惠政策,爭相打造光伏產業基地。一些傳統企業也在熱潮中向光伏行業轉移,利用傳統業務支撐光伏業務的發展。
發展潛力巨大。作為新能源產業,在全球氣候變化、環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枯竭等因素的驅使下,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使光伏市場受到各方資本的關注,推動企業產能不斷擴張。
技術門檻不高。硅片、電池片、組件看似高科技產品,但購置設備后就能建起生產線。尤其是組件,屬于用工密集型的簡單勞動,進入門檻很低。同時,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,光伏設備能夠快速實現規?;a,不僅大幅降低了光伏的投資成本與生產成本,還使光伏生產線投資具備一定的逆周期因素,進一步推動了產業投資。
行業技術進步。由于技術創新,過去五年,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平均每年提升0.4個百分點以上,也使得每個電池片瓦數增加,繼而提升單線產能。同時,企業技改也擴大了生產能力。
光伏制造業存在典型的規模經濟效應,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。如多晶硅環節,規模越大,單位成本攤銷也會越低。同時,企業本身有進一步擴大產能和市場占有率從而擠壓競爭對手的意愿,這也會導致產能過剩。
然而,光伏行業產能過剩與一般的傳統行業產能過剩也有著明顯的區別。
由于當前光伏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,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增長勢頭,因此當前的產能過剩并不代表未來也會過剩。同時,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,已占據全球70%以上的市場,因此我國光伏產能對應的是全球市場,從每年全球市場的裝機量與我國光伏產能對比看,光伏產能過剩問題并不明顯。
光伏制造業更具生產彈性。由于光伏產能的擴張主要通過堆積木方式擴大,電池片或組件生產線主要以條為單位建設,可通過靈活調整生產線的關停來應對市場變化,并且生產線投資門檻不高,很多生產線設備在投產1-2年后即可收回投資成本,尤其是不少光伏企業在前一段高利潤時期已經收回生產線投資成本,因此對低產能利用率的容忍度也較大。
光伏有效產能將有序地向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集聚。由于光伏產品一般需要25年以上質保,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,客戶將會優先選購有實力、有品牌、有技術,且資產狀況良好的企業產品,以保障光伏電站發電量。因此,對于部分實力欠缺的企業產能,即使有政府扶持,也很難獲得市場認可,這對化解光伏產能過剩具有重要作用。
有實力、有品牌的企業產能利用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。雖然光伏產業總體產能利用率較低,但有些優勢企業實際出貨量甚至超過其產能,還需要大量委外代工。因此,從產業結構上來說,應該是低端產能過剩,而高端產能不足。
事實上,光伏產業產能過剩根源上還是與技術創新和產業政策問題有關。創新能力不足是產能過剩的核心問題。由于光伏技術的進步比較緩和,不能有效對原有產能形成替代從而淘汰舊產能。補貼政策調整的不可預期性也是引發產能過剩的關鍵因素。在去產能過程中,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發展和確保穩定等考慮,往往通過各種手段進行不當干預,使得產能過剩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得到自我調節,光伏產業不良資產高企,最終也會拖垮有效產能.